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

文章來源: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國際交流合作處(國際教育學院)作者: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國際交流合作處(國際教育學院)發布時間:2016-12-02 浏覽次數:1734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用于指導農業耕種,它是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由于曆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标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确立。
    随着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于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适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出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
    現在,對于二十四節氣的使用漸漸少了,一點點的遺忘了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生活在節氣之中,卻從未懂得過它的涵義,從未進入到它的氣韻裡,這是比年幼的幽怨更為遺憾的認知。古老的中國人根據自然節律命名的二十四節氣,傳承至今日,更多的時候卻是作為日曆上的名詞和幼童口中的兒歌被知曉,而其中所表達的農耕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與處世哲學,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與我們漸行漸遠。我們甚至忘卻了節氣的本末,符号化的繼承,人雲亦雲的傳播。(原載于社科報第1248期第8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劉娜《并不是人人都有許仙的好運》)
    不過,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二十四節氣申遺正是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就不要再擔心它完全地被遺忘了。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産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産項目的擴展名錄。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中國與會代表慶祝“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文中資料來源于新華網、人民網、華夏經緯網、百科等,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sogou